这部《贤母录》是清朝时期黄本骐先生编纂的,他这部书没有编完就去世了,后来他的弟弟黄本骥又为了完成兄长的遗志,继续编纂,最后整理完成这部书。在中国历史上,可以说是典籍浩瀚,但是在这么多的古籍当中,却没有一部书专门来记载历代贤母的故事,所以这部《贤母录》应该说是填补了这个空白。我们在翻阅古籍目录的时候,偶然看到了这部书,于是就把这部书注释翻译,希望现代的人能够来学习中国古代这些先贤、这些伟大的母亲的这种智慧贤明。在中国历史上,北宋时期曾经有一位长沙人孙景修,这个人做官做到太常少卿。他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,母亲一人把他抚养成人大。他的晚年为了怀念母亲的恩德,尤其是感慨世间女子为人母的德行没有彰显开来,孙景修就下决心编撰了一部书,取名《贤母录》。但是很可惜,孙景修编的这部《贤母录》并没有流传下来。
一直到清朝,他的湖南同乡黄本骐,也是因为少年丧父,也是由母亲把他抚养成人,然后再次着手编纂这部《贤母录》。黄本骐编撰的这部《贤母录》,实际上尚未竣工时,他就去世了。黄本骐他在嘉庆十三年,考中举人,曾经在湖南的城步县做过训导,但是由于城步这个地方非常偏远,他去了之后身体就很不适应,很快就感染了疾病,返回老家,两个月之后就去世了。他的弟弟在他去世以后整理他的遗稿,发现了这一部《贤母录》,然后才把它整理出来刻印流通。这本书在清代刻印流通并不大,我们也是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这本书,觉得非常难得,所以把它整理出来,希望能够对现代的人有所启发。民国时期有一位大德,也就是净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,他曾经说过:“家庭母教,是贤才蔚起,天下太平之根本。”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真正要想出现人才,社会要太平,其根本是要有好的家庭教育。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对孩子的教育,可以说是决定孩子人生命运的关键,非常重要。
家庭教育当中,母亲的教育又尤其重要,因为十月怀胎期间,母亲的性情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情,所以中国古人特别重视胎教,女人怀孕以后她起心动念、做事情都要非常的谨慎,然后这个胎儿就能够禀受母亲的正气,在生产的时候就不会有痛苦,生下的孩子相貌也会端正、庄严。在孩子小时候,贤德聪明的母亲,就会懂得从小就要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,孩子能够识字的时候,就要教他读圣贤典籍,从小打下良好的根基,长大之后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栋梁之材。因此,印光大师才提出:教育孩子是天下太平的根本,而教育女儿,教育女子尤其重要。因为人小时候都是要依赖母亲的教育。一个国家、一个社会、一个民族,如果有好的母亲,这个国家、这个社会、这个民族才会有优秀的人才。
因为大多数时候,父亲要在外谋生家,母亲是常常不离孩子左右。如果母亲贤惠,她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作孩子的榜样,孩子从小耳濡目染,他慢慢也就懂得了做人的规矩。如果母亲又能够常常教导孩子,小孩子就能够习以成性,就好比我们属铸造一个器具,这个模型如果好,器具决定会好。所以说教育女儿比教育男子更加重要,为什么呢?因为贤德的母亲是由贤德的女子而来的,如果没有贤德的女子,哪里会有贤德的母亲?没有贤德的母亲,又怎么可能有贤德的子女呢?这一部《贤母录》,对于女子成为一个贤德的母亲尤其重要。进一步来说,对于我们这个社会,如何能够成就更多优秀人才特别的重要。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得到这一部《贤母录》之后,立刻就下定决心把这部书注释、翻译的原因,希望现代的人能够来学中国古代这些伟大的母亲,她们这种教育子女的智慧,她们的这种贤德。
《 贤母录》记载的母亲,上起后稷——弃的母亲姜嫄。弃是周朝的始祖,被后代人称为农神。弃之所以能够成为农神,其实也是源于他母亲的教育。他的母亲姜嫄,喜好种植庄稼。后来弃长大以后,姜嫄就教他种植桑麻的方法,弃很快领会了母亲的教导,最终成为了一个受人爱戴的人。后来尧王的时候,就让弃担任农官,给他封地,弃后来就号称后稷,也就是谷神,或者是农神。《贤母录》从后稷的母亲姜嫄开始,把上古一直到明朝这个历史过程当中,凡是史书上有记载的这些贤母的事迹都汇编成一册,记载了数百位贤母的事迹。里面既有太后、王妃,也有平民百姓家的女子,像历史上著名的苏东坡的母亲、寇准的母亲、岳飞的母亲等等,都有记载。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